Network Society Technology

科幻寫作是對未來的伺服機制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為《寰宇社交的故事:科幻寫作松得獎作品》所作序言。

媒體稱2019年為中國科幻的元年:《流浪地球》電影的票房成功帶起了中國式科幻熱潮;《三體》《北京折疊》都獲得了雨果獎;美籍華裔作家姜峯楠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降臨》;翻譯《三體》英文版的劉宇昆更是唯一同時獲得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三項科幻寫作獎項的華裔作家。科幻作品改編更是同類型影視片生產力的源泉,電視劇《黑鏡》以互聯網與遊戲的未來想象預測社會關係的轉變贏得全球矚目;《西部世界》再舊的人機關係上引進了新的敘事結構;電視劇《愛、死、機器人》邀請了全球不同製作團隊以動畫的形式敘述18集充滿驚恐愛欲的故事,震撼全球;電影《銀翼殺手2049》《攻殼機動隊》《阿麗塔》則顯示了好萊塢電影以及高度成熟的電影工業回應日本科幻文化帶給世人的資產。

「科幻松寫作」(Scifiathon)是史無前例的,當我一開始構想將科幻文學寫作工坊與黑客松(hackathon)結合起來時,連研究所的同事們也不能相信能將文字創作當成集體編程一樣,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但既然想象是我們唯一的敵人,又為何不能呢?

2018年11月底,網絡社會研究所辦了第三屆過幾年會,批判了現行智能城市理論和運作,提出智慧都市網絡(Intelligent Urban Fabric)的戰略。我當時做完《淘寶村:電商社會》的報告後,在與國內外嘉賓討論環節說到,身處科技引發的「劇烈社會——空間」變動中,研究者的身體感覺、理論判斷、倫理判斷四分五裂,只有兩個東西可以治療我們,一是科幻、二是社會運動。無論文學、社會學、哲學都必須正視這個越發切身又越發隱蔽的危機,去構想創造新的社會關係,人與技術的關係,將技術社會化,而這一切都需要想象力。人文學科的競爭力正是想象力:不僅僅是對科技的想象,也是對政治、社會、歷史的想象——烏托邦願景與科技狂想加起來就是科幻。

沿著這個思路,網絡社會研究所基於前四次黑客松的經驗,設置此次科幻寫作松,強調過程的強度而非成品的精緻。借用黑客松的規則,要求參賽者們在48小時內進行交流、組隊、提案、創作、報告。這次活動嵌入在2019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當中,比賽場地是藝術周所在的象山藝術公社的高地,整個活動像是一場節日。經過報名篩選,最終又27位參賽者入圍,他們擁有者視覺藝術、文學、策展、編輯、編劇、戲劇、環境工程、物理、建築、程序員等不同背景。

在寫作競賽前兩天,我們邀請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人文學者帶來「科學硬科幻」「社會科幻」兩個向度,「女性主義科幻」「賽博格科幻」兩個專題的論壇,每個版塊以一位作家一位學者的組合方式,既談論創作經驗也分析學理。講者有王晉康、劉洋、於冰輪、飛氘、趙海虹、詹玲、姜振宇、陳楸帆,以及韓松老師。所有籌劃階段所思考和收集的社會、生態資料,以「資料牆」的形式遍布在賽場牆面上,資料牆的內容五花八門,有宏觀的、嚴峻的問題,也有意想不到的冷知識。資料大致分為「衣、食、住、行、育、樂」和環境,這些日常數據既瑣碎又神秘,這大概就是我常對著自己跟朋友們說的「異星不在千萬光年之外,它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感受了。

論壇結束的當晚,針對「寰宇社交」主題,我們舉辦了一場賽前熱身——「世界咖啡館」討論會。「世界咖啡館」是以對話為核心的集體智慧發動遊戲,它的核心精神是: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且可以取得,通過不斷重新連接就能突顯盲點。遊戲規則簡明:所有參賽者抽籤分組,圍坐在桌前,首先就「何為非單一物種的社交?」展開概念挖掘;25分鐘後立刻再次分組,與新組員一起調動感知,討論「進行這種社交的感受如何?」,同樣持續25分鐘;第三輪重新分組後,討論內容要深入到技術細節,討論「如何進行這種社交?」;最終所有參賽者又要回到初始位置,面對初始組員,進行40分鐘的「沈思」,綜合出一個簡報。5組5張長桌上都鋪著柏芝,參賽者們邊說邊寫,三輪歷險後回到原位,每組的地盤上都留下了他人的痕跡,所有鮮活的思考匯成一桌。

每桌設有一名桌長把控節奏,鼓勵每個人都積極發言,嚴格的時間設定逼迫大家即興創作。總結報告環節,我會不斷詢問,「有多少想法來自他人,有什麼想法被壓抑」;5名風格各異的桌長也報告了自己的觀察情況。這種「集體創作」的方式重視聆聽而非表達,鬆動了個體創作的習慣,讓參賽者深入瞭解彼此,為之後的競賽埋下種子。

然後,2019年6月1日「48小時」的馬拉松正式開始了,沿用黑客松的方式進行「一分鐘提案」,任何參賽者,無論是否已經組成隊伍,都必須單獨上台在1分鐘內說出自己的構想和所需支援,這是活動流程中第一個讓參賽者面對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機會。與報名時相比,經過集體熱身與個人秀,除了原本組隊報名外,產生了4個新組合的隊伍。6月2日再進行一整天寫作,下午4點準時截稿。參賽者需要提交故事設定、報告ppt,以及成文的段落來展現文字功力,趙海虹、姜振宇、詹玲三位老師做現場評委。報告時間僅為7分30秒,既考研鏖戰兩天後的參賽者,也是對評委老師即刻點評的考驗。三位老師分別回應每名/組參賽者的展示情況,有人側重設定、有人側重敘事,還有許多細節點評,牽出可參考的文獻,剝出各個作品的閃光點。

再經歷一周時間打磨,6月10日僅一人遺憾地沒有完成作品,其餘26位都創作出新作。所有論壇嘉賓和中國美術學院的高士明老師,以及我本人,作為最後評委,從科幻想象的創新、文學表現和思想深度三方面進行評審。在評審過程中,我享受著創造的快樂、協作的欣喜。在2019年這個特殊年份,除懷舊呻吟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科幻寫作一定是其中之一,這本書就是最佳例證。

科幻作品總是對未來社會的想象,缺乏想象正是人文學科在技術下低頭隅行,臣服其所決定的原因。開啓人文學科對科幻寫作之熱情,就是開啓社會化科技(socialized technology)的能力,能讓歷史多軌,文化豐饒。

但市場導向勢必削弱科幻作品的批判力,科技奇觀和保守的意識形態扼制了科幻作為一種次文化的生命力。歷久彌新的科幻作品不是逃離日常的虛幻構想,它是銳化的、激進的社會——歷史的現實,勇敢而幽默地刺穿世界圖像。這些作品的成功正是人文學科想象力的復蘇,而非技術的成就,是人類想象走在技術發展尚有結果之前的預演,每一次預演,都提醒了人類對未來的準備,而這正是人文學科的最重要的價值。每一次科幻寫作,也都是對未來的伺服機制(servomechanism),使得人類可以逃離「技術-雲端」數據掌控的星球,以想象形成網絡分布式迴路,將科技、藝術、文學、生活作為自己的延伸,而非數據,來籌謀未來的生命。

「科幻松寫作」現場及《寰宇社交的故事:科幻寫作松得獎作品》均由偏飛設計公司製作

购买书籍请长按天猫、微店链接二维码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4e60687dYj4WaC&id=622986979962

fu植内容₳SUNt1C0ylj2₳咑幵👉淘tao寳👈或點击炼接https://m.tb.cn/h.Vq1yFkN?sm=d50726

http://55746611.m.weimob.com/vshop/Goods/GoodsDetail3/542470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