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免費報何止免費而已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這原是為新聞局2006出版年鑑所寫的專題文章。下筆之時,還沒有蘋果的《爽報》,也沒有現在北市捷運局正在進行之捷運報公開招標,三年之內要回饋捷運公司1300萬,各大媒體搶著競標的新聞(最近應該就要決標了,不知是蘋果還是聯合報系會勝出)。因為民生報關門,媒體也大幅報導瑞典Metro報系的成就,並號稱這是全世界第一家免費報系(這簡直是胡扯)。讓我想起多年前破報被逐出捷運之事。就算再多的免費報,如果只是主流媒體意識型態的的複製或者remapping,毫無任何意義,這話,對台灣的institutionalized blogosphere也適用。


我們是免費的,但我們可不廉價!!
We may be free, but we’re not cheap!!

傳統報業的噩耗已非新鮮事。起初,大家都相信這是因為影音廣告與網際網路興起的競爭下,暫時的休克狀態,一如彩色電視對平面印刷的衝擊一樣,遲早會過去。然而事態並未好轉,年輕人不看傳統報紙的趨勢全球皆然,他們喜歡短文,告訴他們如何賺錢與晚上消磨的好去處,更別提平面上的分類廣告與網際網路上的分類資訊簡直無能相比。例如原本只以舊金山區為根據地提供免費新聞與各式資訊交流的craigslist(craigslist.org),現已將這股風氣帶到全球120 個城市與社區,每年將近有1 百萬美金的收入。在臺灣,EBAY 在臺灣的子計畫Kijiji (kijiji.com.tw)利用相似的機制讓使用者可免費的登錄資訊,形成臺灣最大的分類廣告聚集地。在可見的未來,傳統報業的分類廣告除了政府公告外,別無保證,更別提新興的部落格、市民新聞風潮(如韓國的OhMyNews)與交友網站所造就的眼球經濟效應。

最近又為傳統報業送上兩則訃聞的,則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在一篇〈誰殺了新聞〉(Who killed the newspaper?)的專文裡,明確地指出西方傳統報業面臨嚴峻的考驗。在所有「老」媒體中,報紙因為網際網路而失去的最多。美國、西歐、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數 十年來銷售量下降(其他地區則上升,特別是中國與日本)。且最近幾年裡,網路加劇了降幅。在菲利普・梅爾(Philip Meyer)《消失的報紙》(The Vanishing Newspaper)一書中,他估計2043 年第一季是美國報業的死期,被最後一位精疲力竭的讀者棄之如敝屣。傳統報業大佬必然會對這種推論喝倒采,但即使是最憤世嫉俗的新聞大亨也無法否認,由網路獲取新知的青少年有愈來愈多的趨勢。15 到24 歲的英國人宣稱,自從他們開始使用網路,閱讀國內報紙的時間少了將近30%。報社還沒開始大量倒閉,但這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在未來幾10 年內,豐饒世界中半數的一般報社可能垮臺。工作已在消失。根據美國報業協會的統計,1990 年至2004 年間,報業就職人數下降了18%。上市報業集團的股價波動,顯示了投資者的暴怒。2005 年,奈特瑞德(Knight Ridder)集團,美國數間大型日報公司的擁有者,在一群股東的要求下,出售了旗下報紙,從而結束了它114 年的歷史。今年,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投資銀行,侵襲了最受人敬畏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公司,因為其股價4 年來跌了將近一半。

同一期刊載在《經濟學人》上另一則訃聞的〈多點媒體,少點新聞〉(More media, less news)文章,則特別指出在傳統報業死亡氣息中的新希望。例如瑞士調查公司(瑞士的metro 免費報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免費報集團)表示全世界一天大約有3,000 萬份免費報紙。歐洲免費報紙佔全部報紙的發行量16%。並且不斷上升。某些免費報紙甚至得到了比印刷報紙更高的廣告費,而且成本只有印刷報紙的一半。日報最大的障礙就是時間。它們能夠作的只有不斷變得更專精在某些主題,提高價錢,與投資更好的編輯。而免費報紙因為常常在地鐵站發派節省了許多人到報紙攤買報紙的時間而大 受歡迎。顧問公司也表示許多傳統報紙公司都想開始作免費日報。法國的Le Monder 正要開始做。Mr Murdoch’s News International 報紙自下月起也開始做一份免費的倫敦晚報。在未來幾年報業的存活就看他們能不能改變對高品質新聞報導的堅持,並且採用更創新更商業的手段來賣報紙,不然他們就都只能被放到故宮去。

》傳統報紙的新紀元?

當然,有400 年歷史的報紙,不會一夕瓦解。其解答與希望都在亞洲,而非傳統報業大亨的出生地。在2006 年6 月於莫斯科舉行的「第59 屆世界報業大會暨第13 屆世界編輯論壇」,來自全球117 個國家1,500 名主編聚集在克林姆林宮聚會,傳遞了不同資訊。照會議中一份〈2006 世界報業趨勢〉的報告指出,2005 年全球報紙銷售增長了0.56%,在過去5年間累計增長長達6%,此報告是針對216 個國家和地區報業進行調查所得之結論。主要的原因,是來自中國和印度報紙銷量的上升,而日本、美國、德國的報紙則下降,在全球最大定額的報紙排名的前5 名中,亞洲的中國、印度、日本分列前3 名,亞洲一如其經濟活力般,是拉動全球報紙發行量的主要力量。

當然,從新聞的角度來看,讀者總量沒有減少,通過免費報和網路版的新發行管道,報紙的普及率還正在提高。如果將免費報紙和付費報紙的發行量相加,2005 年全球報紙發行量增加1.21%,換句話說,免費報在去年增加了0.65%,比有費報紙高。

》免費報何止免費而已

從《經濟學人》到報業年會的統計都指出:目前免費報紙發行量佔全球報紙的總發行量6%,佔歐洲報紙發行量的17%,這其中還不包含許多另類不定期出刊的免費雜誌、同仁誌,以及各式各樣的免費周報,從同志運動、社會運動、環保與動保、到談論外星人和比X Files 更令人驚奇的神鬼傳說都有。

另據北美「另類周報公會」(Association of Alternative Newsweeklies)旗下的113 個會員(都是免費報刊)的統計,在2002 年,北美地區免費周報的發行量就接近750 萬份,而每年的廣告收入的成長率幾乎平均為114%,也就是以兩倍多的數目在成長!相較於傳統報業的廣告業績,這亮眼的成績可是致命的威脅。

除了發行量和廣告增長的成就外,無論是免費日報還是週刊,已是當代全球城市文化的一環,愈多的免費報刊也代表了當地青年文化的活力。你也總是在大都會如舊金山、洛杉磯、柏克萊、波士頓、紐約、甚至雪梨、巴黎、柏林、東京等城會才會有那麼免費卻資訊齊全的報紙,不管是叫Express,或是其他名字。在消費社會裡,這些刊物總是在街角邊、雜貨店、pub、小商店、餐廳、超級市場、地鐵等定點拿到它。它不只告訴你這裡正在發生什麼?最好的當地樂團,最值得一混的地方,然後在最後的分類廣告中,告訴你這城市最軟弱之處和男男女女的慾望標誌。它們在當地音樂、文化場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好是壞,它們永遠開放機會給新崛起的地方樂團、文化藝術團體與許多的自由投稿作家;它們是理解城市最好的方法,也是當代異文化與另類選擇的寄生之地。事實上,它們豐富即時的藝文資訊、有膽識、意見鮮明的評論、注重非主流生活方式的報導、強烈的視覺設計、自由的筆調正是這些沒錢沒勢的另類小報足以和有龐大資源的日報怪獸抗衡的地方,而且讓民眾可以更接近新聞(makingthe news accessible for everyone)。

免費報刊並不是得用免費的方式才能將刊物推銷出去,相反的,「就是要讓它是免費的!」沒有任何日報是從發行上賺到錢的,既然如此,另類免費報刊正是將其發行成本降到最低,不與通路商怪獸硬幹,而將精神花在理解城市的需要而拿到廣告。

美國紐約的《村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就是傳統報業過渡到免費週刊的見證者,其創刊於1955 年,獲獎無數,影響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經過60 年代學生運動的衝擊與洗禮,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另類刊物。在1997 年,由於倫敦的《Time Out》進入紐約,低定價與完整的活動訊息嚴重排擠到同樣以青年族群為主的《村聲雜誌》。村聲大膽地向這城市的另類刊物學習,在大曼哈頓改採免費發行,你在街角的雜貨店、書店、Tower、大學城裡,都可以輕易的拿到村聲,然後靠著它進入紐約。靠著它,你從南村(south village)遍地如CBGB 一樣古老有名的LIVEHouse 遊轉到時代廣場中的色情窺視秀,從CMJ 每年在紐約舉行搖滾季到曼哈頓外圍的鐵工廠舉行的Rave Party,從地下樂團的單曲發行party 到中央公園夏日舞台的現代獨舞,構成遊覽紐約世界之都最好的指南。

《村聲雜誌》贏得之聲譽起於評論紐約的政治,也是第一本以一個城市的場景為主的雜誌而受到世界矚目,其評論全球與當地的政治以及批判性的藝術評論和完整的娛樂資訊,成為紐約客的最愛。這個城市當然還有許多免費的weekly,從New York Express 到NYU 的校園雜誌,從DIY 的傳單到遊民販賣的小型報(這比起臺灣大多的報紙都精彩),要論資訊的完整性,村聲遠不如Time Out / New York Express,但是,就好像大鳥博德再厲害也沒有喬丹完美一樣。村聲有自己的風味,除了那些必備的Listing 以外,它聰明尖銳的政治評論、酸辣的藝術評介與無奇不有,厚達幾十頁的分類廣告(色情廣告),這證明了另類免費週刊足以與傳統報業「精彩內容」相提並論。一個城市值得欣賞,不在於其現代地景與傲人的全球支配性力量,而是這個城市有無對應豐富地下文化與批判聲音的媒介,就好像如果沒有村聲,紐約儘管有華爾街與帝國大廈,也不會成為紐約。

》東南亞華人地區的免費周報

相較於其他城市,臺北的免費周報很晚才出現。《破周報》原是臺灣立報的週日版,於1994 年獨立出刊後,與其他另類刊物一樣,想的是內容的不同與批判角度,而非「形式」。在歷經困難的發行挫折後,在1997年後,重新轉型為免費刊物,成功地開啟了臺灣報業新的歷史,從當初4、5,000 份的發行量,只在大臺北發行的刊物變成目前每週發行80,000 份,遍及全臺灣大學校園、live house、pub、另類表演場所與替代空間,小劇場和國家歌劇院的臺灣最大的免費週刊。破周報不但是臺灣第一份「進入」臺北捷運的報紙(後來因為臺北捷運公司不滿破報的批判風格而解約),也是東南亞華人地區第一份中文免費周報。之後,如《捷運報》、自立晚報解散後部份員工發起的《臺北捷運報》(目前這兩份皆已停刊),一直到目前由聯合報系所出的《可樂報》,或是常常在街角看到黏在牆上紙盒裡《交叉路》,這些都豐富了臺灣免費報的歷史,甚至連臺北市文化局發行的《文化快遞》都有免費報刊的影子。可惜的是,臺北雖然為東南亞最早有的成功經驗的城市,然卻缺乏足夠的統計資料與獲取足夠的新聞專業的注意。

反之在香港,遲至2002 年6 月,才瑞典傳媒集團Metro 創辦《都市日報》,發行約33 萬份,每期40 版,按照香港2004 年全年廣告業收入約120 億港元,報紙佔30%,《都市日報》就佔了3%。之後的《AM730》、《觀察星報》、《頭條日報》陸續出版,估計一天就有100 萬份的免費日報,若再加上法輪信徒貢獻的《大紀元時報》,原本就生存許久的英文免費週刊《HK》與一份求職週刊,香港正逐漸邁向免費報之城。

而中國,現在北京、上海與廣州,從2004 年以來,就有大量的英文免費週刊出現在繁華的夜生活裡,為西方人提供了一窺當代中國的面貌,如《That’s》和《City Weekend》等等。

當然,無論臺北或香港,或是興起中的中國大城市,免費報仍然是充滿挑戰的,一方面,它不能只是傳單的裝訂本而已,它要有自己城市的風味以及學習成為帶領他者進入自己城市文化的導航者;另一方面,免費報同樣受到「免費」網路資訊的衝擊,免費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如果在內容風格或者發行與廣告策略上保守不進,面對網路的挑戰未必比傳統大報來的輕鬆。但它的可攜性,以及,作為一個城市的靈魂,無論是批判反省的,還是樂趣橫生的,總是叮嚀與提醒吾人: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11/29/2006 – 21:41)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