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東尼‧布萊爾:《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全民入股 工黨全勝的教戰手冊 聽聽原版的「新中間路線」

書名: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
作者:東尼‧布萊爾 馬永成、陳其邁譯
出版:時報

如果世界改變了而我們卻沒有跟上,那麼,我們對於世界而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的原則將不再是原則,只不過變成僵化的教條,不能與時俱變的政黨終將死去,而我們的政黨,是生命力旺盛的樂章,而非歷史的紀念碑 ─ Tony Blair

讀過英國工黨國師、社會學大師紀登斯的《第三條路》,也寫了一篇評論刊於破報。現在編輯又邀了一本原味,要我寫寫這位英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工黨黨魁與首相的「競選宣言」,看著書腰廣告上斗大的字:「阿扁會是下一個布萊爾嗎?」,然後是原為許信良的腦袋,後投奔「敵營」的郭正亮寫的專文介紹,譯者是陳水扁的核心幕僚馬永成與嫡系立委陳其邁,這本書可真難評呢?

回答問題可能比較容易。「阿扁會是下一個布萊爾嗎?」當然不會,政治和歷史和氣度恐怕都否定的答案。先談氣度,布萊爾的「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新願景」這本原為小冊子裡的文章,文筆優美、睿智機巧、論證清楚、例子明白,最重要的是,他勾勒了英國雖然有帝國傾毀的現象然滿滿全是才氣之士,充滿活力,他說:「我從現實中學習,而非理論」,然後充滿夢想的要將英國從左右的意識形態囚籠拯救出來,面對現實,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局勢起手而行的氣勢,文章頗有捷克總統哈維爾(這是我認為全世界最好的總統就職演說之一)就職演說的氣魄。這不全然是個贏者的事後諸葛,也非現實得利者的賣乖臉孔。事實上,這集子裡前一部份是他認真回答英國最傳統的左翼組織費邊社(Fabian Society)的答案,而後半部則是他提出政治、經濟、社會「全民入股」的概念主張。

就政治而言,英國開展的「第三條路」雖然頗遭機會主義或是美國柯林頓版的理論總成之譏,但在現實裡透過公開的價值宣示:平等、機會、責任、社區,進一步揉合政策與實踐方針,細部微調市民社會與國家權力都使得這個「第三條路」不是「中間選民」路線而已,也非雜亂的拼湊、主題不清的「新中間」、「全民政黨」而已。正如在Dissent期刊1999夏季號的”The Third Wa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Democracy”(第三條路與社會民主的未來),作者David Kusnet與Ruy Teixeira認為的,左派政黨這次會成功,也代表著一種因應資訊時代新的現實情況,所產生的來自左派政黨本身的新政治路線的改變。Bill Clinton, Tony Blair, Gerherd Schroder(德國總理)所代表的政治的第三條路考慮到經濟的不安定性與不公平,因此將焦點鎖定在建立遊戲規則,創造投資環境及建議一種讓勞工可以在變動的時代中繼續工作的機制(例如柯林頓政府的DLC 已經開始與工會對話並一再重申工會的重要與其不可侵犯的權利,企圖重新與工會來定義勞工組織在新經濟中的角色。)。在社會安全制度方面,他們主張一種「部分私有化」的社會保險方案(放棄老左派大國家的想法)。新左派及第三條路政治的支持者認為,第三條路可以代表一種進步的政治,原因在於它是一種真正能夠將抽象的理想轉化為改善人們生活的政策。

就歷史而言,1990年代以來,從92年美國民主黨的柯林頓政府掌權開始,96年英國新工黨擊敗保守黨贏得大選,97、98年包括荷蘭、法國、義大利及西德社民黨等歐洲國家中所謂的左派或中間左派政黨紛紛擊敗政敵而重新執政。這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從不曾產生在台灣,馬永成與陳其邁再不是,也不敢將「第三條路」從左右之爭逃離的版本,硬套在島國這塊充滿省籍情緒,而也只有省籍情緒的地方。所以,就歷史來看,這個第三條路與我們實在沒有關係。

當然,有識之士當然不忘有個正當不過的結尾:如何在台灣實踐超越統獨、顛覆省籍的「第三條路」方是重點,然而切記,「第三條路」所指出的不但是突破意識形態的教條,也是中間偏左加上精細政策的一套「方略」,這套方略能夠在福利國家瓦解、全球競爭的局勢下開展自有其歷史和社會脈絡、官僚體制和市民社會雙邊成熟的重要原因,所以既非靠邊站,也非民粹主義。關於突破意識形態與政黨轉型,許信良先生早已說過了,要口號誰也比不上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如果阿扁要成為下一個布萊爾,恐怕還要點運氣和視野。 (刊於破報復刊76期,1999年9月十日)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