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網路新都真正的挑戰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在千禧年的第一天,全球的歷史都將由資訊化資本主義(informational capitalism)帶來的新社會所書寫。除了會抓Y2K那隻搶走了耶穌兩千歲光彩的蟲蟲外,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按照《數位時代》雜誌模仿國外《Wired》雜誌所做的調查,台灣所謂的數位人口(使用大哥大、呼叫器、筆記型電腦與桌上型電腦)已超過420萬人,而按照PChome發行的電子報宣稱的數字,已超過200萬人訂閱。台灣股市鎮日隨著美國股市以及斯達克指數飆漲而歡呼,以為網路 社會、新經濟都將帶來新天新地,摩爾定律顛覆了傳統經濟學,比爾蓋茲名號響過WWW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 Lee),美麗新世界裡的經濟主義剝奪了網路給予的自我延伸,就好像微軟奪取了從UNIX以來,自由軟體協會(FSF)和GNU C給予世人的瑰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軟體,而且不能剝奪下一位使用者的複製或修改的權力。於是,美麗新世界的降臨到底是跨國資本的大獲全勝,眼前的虛擬榮景,無非是全球資本過剩,無處可去,只有湧向美國去炒作高科技股票而已?還是這個新世界也向各種群體與社會招手,創造自己的認同與另途未來,就好像秘魯查巴司特(Zapatistas)反抗軍領袖馬可仕(Marcos)在1995年逃亡期間,透過網際網路從森林的深處向世界發佈秘魯軍政府的惡行一樣?

無疑的,新社會浮現的基本特徵,就在於資訊技術範型以及社會運動認同力量之拉扯,這是法國都市社會學家柯司特在其《網絡社會之崛起》提綱挈領拉出的紅線。當統一歐洲以超級國家跨過了原先國族國家的固定疆界,浮現出網絡國家(network state)的可能潛力,換句話說,當區域經濟愈是全球化,世界城市與全球城市的崛起,都市區域治理體系(city-region governance)及成為突破中央政府之遲滯與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新政治的可能性。

反頭看看小馬哥的網路新都或許更為清楚。簡單的講,市政府的網路新都的十項承諾除了與「民」爭利,諸如免費電子信箱、三小時免費上網訓練等不過是民間大型的ISP或者免費電子信箱與硬碟的次等服務,說穿了只有一個,就是以所謂的「捷而易」發展九大市民生活網(市民安全服務網、市民愛心服務網、市民醫療保健網、市民福利及救助網、市民終身學習網、市民文化休閒娛樂網、市民交通旅遊網、市民社區服務網、工商服務網),讓市民利用網路與政府、醫院、學校、社區及商家等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捷而易」的市民網路。在此構想下,統一所有市民的辦公流程,在各公共場所及社區廣設「市民資訊服務站」、「社區資訊服務站」及像公用電話一樣的「公用電腦」,讓沒有電腦設備的民眾、外出的民眾或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在需要時就近上網,享受市府的資訊及網路服務。

一個網路都市何止便民而已?如果便民而忘記了民主,那不過滿足了集體卻無面目的資本家,藉由電子網絡操作的金融流動對於速度的要求而已。市政府的心態只是成為台北市第一家網際網路服務公司,而不是善用網絡培立(empower)社區力量與差異認同政治氣度,以及展網路賦予人們公開「討論」的自由與彌補地區性差異和促進草根民主的到來。例如說,市政府想到了殘障人士使用電腦之不便,卻忘了台北偏遠社區和弱勢市民的使用,以一全稱式的夢想(市民電子信箱與到處設立社區資訊服務站)掩蓋了台北各區資源分配不均,與不同市民與團體間人力素質差異的事實;想到了市民申辦業務的方便,卻未開放網路賦予的民主特質(如公告市府的預算分配交由全市民先於議會中審議與討論、各區公所預算交由里民共決而非靠著政治關係中與樁腳與獻金的交易)。也許小馬哥應該參考一下美國商業公司egroup.com所提供的群體認同遊戲。

當全球新經濟改組了社會關係,改變了地方政府傳統角色,而必須成為網路國家(network state)的自我期許之時,市政府也許更應該就提升層級,為正浮現的新台北做準備。小馬哥想到了發展國際化的工商企業服務網,卻無視現在電子商務沒有統一的收單單位,造成多層剝削的現實;想到了資訊電話亭卻忘了我們基礎設施的老舊與頻寬問題,想到了以上世紀的道德告發色情網站,而不是讓各NGO有更多的資源去連結全球組織,讓台北市真正邁向世界公民社會的一份子,那麼不過將台北市接枝到全球資本金融後端,成為下一個世紀矮化發展城市的過時標本而已。

(本文原本是應「自由時報」的邀稿,幫OURS寫小馬哥上台後的市政十問的系列文章之一,在2000年初寫成。除了刊於「自由時報」外,並轉載至崔媽媽電子報,並置於中山美麗的精華區中,以致於老是成為google搜尋自己名號的第一名。現在看來,不知該慚愧還是興奮,故重貼於此)(04/02/2003 – 18:58)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