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差異風景中的互為期待- 當南方少年對上民主運動前輩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書名:我在凱達格蘭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記實
主編:楊祖珺
出版:桂冠
書名:焦土之春
編者:吳易壑、周馥儀、陳南宏、吳易澄
出版:正中書局

319陳水扁總統槍擊事件是個未解而痛苦的謎,權力在握者關心未解,而市民社會則關心痛苦。在一年之後,兩條追索的路線成書,為此種痛苦塗上顯影劑,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開眼回顧這場關切台灣代議式民主的風暴。

歷史都是抓兇手的遊戲,高明者說服,聰明者則擺出高於緝兇之氣度,是故,兩書都有其「歷史策略」。

祖珺所編之《我在凱達格蘭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記實》利用現有的媒體資料與親自現場採訪所見,插入重要的評文與重要傳單、聲明,加上以「人間出版社」為主體的現場濃烈攝影,完成了319的「記實」行動。顯然的,此書一如祖珺在其序言標題所言:〈被背叛的台灣人─抗爭記實筆記〉,以現場人民的行動為觀點,透過親自的採訪廣場參與者的聲音,傳達對現在執政黨欺瞞操縱不滿,在野黨的軟弱妥協,同時,對於社會上普遍的以藍色點分廣場人民之舉,也有翻盤之意。此書立場清楚,編輯用心,透過重新組織的新聞報導與現場採訪,將人民從被綁架的狀態劫出,是的,319之後廣場的的人民,並非單一政黨可動員,也不是簡單的藍軍敗仗後的牢騷而已。

而來自南方、本土、青年一代的《焦土之春》,透過不同方向之數篇簡評文章與自行編錄的大事紀,企圖為「本土文化定調、護航、同時也提出反省與批判的備忘錄」,裡頭的文章或顯稚嫩,但不失真誠與多面向。

從歷史編撰學的角度觀之,兩者都沒有清楚交代其「大事紀」的來源與編輯原則。《我在凱達格蘭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記實》只交代的引用的出處,如中時、聯合、自由等,但與採訪者的現場採訪交織,我們並不清楚這「組合」的過程為何?你可以視之對既有新聞報導的親身採訪之「補遺」與「印證」,但也可視為對新聞之重新詮釋。《焦土之春》則更糟糕了,讀者甚至不知資料從何而來。前者更接近一種現場的還原報導,希望翔實的還原現場人民的聲音,而後者則是編者的自由心證,文章傾向似乎也樂於作為旁觀者,即便擁抱本土關懷、南方觀點,也不免令人掉入某種(最文學式的)懶惰而過於輕忽的批評。有趣的是,兩個的編纂的歷史風景竟有不少差距,我更寧願相信這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不是政黨傾向的問題,而是歷史學的基本工作沒做好,你有了答案,自然產生了問問題的方式。

面對319這樣的事件,我們需要的不僅反省,而是基本且基進工作:一種讓歷史有前進而非僅僅揭開事實面紗的力量,讓社會有探掘底線而非僅圍觀的能力。南方少年對上民主運動前輩,我在此差異風景裡看到的,不是世代問題,不是南北問題,也非統獨或者藍綠的問題,而是台灣的社會還沒學會進行對談,甚至沒學會有些工作應該交換來作。

兩書的編者都想強調人民在歷史的主動性,祖珺說:「歷史是由有思考與行動能力的人民所創造出來的」(p12),易澄說:「讓焦慮的人說話吧,我們的麥克風,應該交給這些這個時代悲傷的人。」(p39)。我覺得,祖珺所編之書達成了易澄的想法,而易澄這一代,卻是當下最有能力達成祖珺希望的一群人。他們若能相望,對話,彼此完成期待,也許台灣社會才有新開始,我們才能穿過統獨與藍綠迷障,才越接近319能夠給台灣社會唯一可能的有用之處。
刊於破報復刊355書評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